挤出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指南
一、设计核心要点
-
流道与型腔设计
- 需确保材料流动均匀,避免死角或流动不均导致的缺陷。
- 塑料挤出模具的流道应从入口平滑过渡至出口缝隙,遵循流线形原则。
- 金属挤压模具需考虑分流桥设计,平衡铝流并通过焊合室重新结合。
-
压缩比与压力控制
- 压缩区需合理设计,压缩比过大易导致残余应力或涡流,影响产品质量。
- 金属挤压模具需通过预变形量(如tan0.35*b)调整流速。
-
温度与冷却系统
- 塑料挤出模具需配置加热器(如机头加热器)和冷却定型装置(如真空定型模)。
- 金属模具需考虑高温抗氧化性,材料如司太立合金可提升红硬性。
-
材料选择
- 塑料模具:预硬钢(如718H)适合中低负荷,热作钢(如H13)用于高温耐磨场景。
- 金属模具:硬质合金耐磨但易开裂,司太立合金兼顾韧性与耐高温性。
二、制造工艺流程
-
零部件加工
- 模芯、模套等需通过车削、铣削、磨削等工艺保证精度(±0.005mm)。
- 表面处理(如镀铬抛光至Ra≤0.4μm)可降低摩擦阻力。
-
热处理与强化
- 模具需经淬火、氮化等处理提升硬度(如HRC50以上)。
- 激光熔覆技术可修复磨损部位,延长寿命。
-
装配与调试
- 需确保模芯与模套的配合精度,避免存胶死角。
- 试模后需根据收缩率(如塑料1.5%~3%)调整尺寸。
三、关键应用领域
- 塑料挤出:管材、薄膜、电线护套(如PVC电缆护套模芯需耐蚀钢)。
- 金属挤压:铝合金型材(如门窗框架)、铜管件,需控制焊合线质量。
四、维护与优化
- 定期检查分流器支架、芯棒等易损件,避免因摩擦导致压力波动。
- 采用3D设计软件(如UG)优化模具结构,减少试模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