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ormnext Asia深圳展即将开幕之际,模架行业与3D打印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制造业焦点。数据显示,中国模具市场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其中3D打印技术应用渗透率从2020年的5%跃升至2025年的32%,在汽车、电子消费品等领域尤为显著。
技术突破实现降本增效
凯奔三维等企业通过金属3D打印技术,将注塑模架开发周期缩短40%,小批量生产成本降低60%。其研发的随形冷却水路技术,使模具冷却效率提升300%,产品良率提高15%。毅速科技推出的第三代高抛光模具钢EM400系列,更将3D打印模具寿命从10万模次提升至35万模次,接近传统钢模水平。
产业链协同创新加速
在8月即将举办的Formnext Asia展会上,普利生、三维陶瓷等企业将展示2微米精度的陶瓷3D打印模架,而大族光子等激光配件商则推出专为金属模架打印优化的光学系统。这种"材料-设备-工艺"的全链条创新,正推动模架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行业标准与挑战并存
尽管ASTM/ISO正在制定增材制造模架验收规范,但表面处理工艺和批量生产稳定性仍是技术痛点。专家建议采用"3D打印模芯+传统模架"的混合制造模式作为过渡方案。随着国产设备商在激光器、振镜等核心部件实现突破,预计2030年产业渗透率将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