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进模与其他模具(以复合模为代表)的核心区别体现在工序整合方式、精度控制和适用场景上,具体对比如下:
一、工序执行原理差异
模具类型 | 工序分布 | 冲压动作机制 |
---|---|---|
portant;">级进模 | 多工位分散执行工序 | 压力机单次行程触发多工位同时加工 |
portant;">复合模 | 单工位集中完成多工序 | 单次行程内同步完成冲孔、落料等工序 |
典型流程:
- 级进模:送料→导正→冲孔→成型→切断(分步完成)
- 复合模:落料+冲孔+压印(同步完成)
二、核心特性对比
-
精度表现
- 复合模:单次定位,公差可达IT10-IT11级(电子元器件等高精度领域)
- 级进模:多工位累积误差,精度通常≤IT10级(依赖导正销补偿)
-
效率与成本
指标 级进模 复合模 portant;">生产效率 极高(连续送料,每分钟数百次) 较高(单次行程多工序) portant;">材料利用率 较高(废料可分段利用) 较低(废料同步产生) portant;">模具成本 高(结构复杂,精度要求严) 中等(集成度高) -
结构限制
-
复合模:凸凹模需兼顾多工序,存在最小壁厚限制(易胀裂)
-
级进模:工序分散,无壁厚约束,模具强度更高
-
三、适用场景选择
需求维度 | 推荐模具类型 | 典型应用案例 |
---|---|---|
portant;">大批量生产 | 级进模 | 汽车冲压件、电子接插件(≥10万件) |
portant;">高精度要求 | 复合模 | IC引线框架、微型金属件 |
portant;">复杂成形工序 | 级进模 | 带弯曲+拉伸的支架类零件 |
portant;">材料厚度>3mm | 复合模 | 厚板冲孔落料一体化加工 |
补充限制:
- 级进模适合材料厚度0.1-3mm、零件尺寸≤300mm的加工;
- 复合模对工序复杂度敏感,超过3道工序时结构难度激增。
四、维护与制造要点
- 级进模:需定期校验导正销磨损(每5万冲次),调试侧重步距累积误差控制;
- 复合模:维修难度大(凸凹模嵌套结构),优先优化卸料系统防粘连。
通过上述对比,级进模以高效连续生产见长,复合模以单次精密成型为核心优势,根据零件特性与量产需求可明确选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