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趋势分析 » 正文

种业新政提高门槛 八成种企或将出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17  浏览次数:1262
核心提示:   广州越秀区一德路附近,是种子商家聚集的地区。一个门面店铺往往就是一家种子企业。不过,越来越多的种企都感到了前途未卜。

   广州越秀区一德路附近,是种子商家聚集的地区。一个门面店铺往往就是一家种子企业。不过,越来越多的种企都感到了前途未卜。

  “不少小型的种子企业在新政下肯定会退出种子市场。”广东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下属的粤蔬种子公司总经理黄智文对记者分析称。而中国科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赵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预计:“按照企业现有规模推算,至少有80%的种子企业会退出市场。”

  记者了解到,2011年中央1号文件把水利调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并对种子产业也开始倾注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农业部等部门关于提高种子企业的准入门槛等多个新政也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两件事,除了听取水利方面的汇报,还部署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这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源头的种子产业最近10年来最受关注的一次。

  连环新政

  早春的河南省鹤壁市正经受着久旱。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随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该地调研时说了一句话:“总理十分关心农业育种问题。”

  因为准入门槛过低,导致种子产业整体弱小、分散,和外资相距甚远。企业恶性竞争,种子套牌、陈种销售、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等问题丛生,农民的权益也难以保障。

  多家机构解读“种子产业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事实上,在混乱的种子产业背后,转基因粮食商业化、跨国种业巨头扩充中国市场、国外资本控制粮食作物价格等话题已经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

  “加上天气对粮食的影响,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安全的源头种子产业。”赵刚说。去年12月,农业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吹起种子产业调整的号角。

  根据这份征求意见稿,种业公司申领经营许可证被分为注册资金不少于500万、3000万、1亿元三个档,并且固定资产分别不少于250万、1500万和5000万元。

  “特别是固定资产,规定了晒场面积、仓库面积等等,这使得很多种子企业无法达到这一标准。”黄智文说。

  而淘汰一部分实力弱小的种子企业,正是中央主管部门的意图。此后,农业部、科技部等多部委开始共同调研并制定指导意见。

  2月22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把种子产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研究部署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并制定了2020年目标。

  小企业必然出局

  湖北武汉中山路聚集着近百家种子商店,和广州一德路类似,一家当街的销售门市部就是很多种子企业最重要的部门。

  因为实力弱小,很多种子企业不但不具有研发能力,事实上在整个产业链当中只扮演了销售商的角色。一旦某个品牌在市场上形成了优势,在育种基地“偷地沟”(偷优质种子进行繁育销售)、套牌、仿造包装等状况时有发生,导致一些较有实力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知识产权的困扰。

  据广东一家省级种子公司的负责人透露,新政还会有代理商准入门槛:“如果到外省市场销售,需要有一家具有上述资质的种子公司代理。”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数据,国内具有生产许可证的种子企业有7600多家,而从赵刚多次调研的种子企业规模来看,有80%企业无法达到上述资质。

  黄智文对此非常担心:“大整合肯定是要来的,整合后能留下多少虽然不好预测,不少企业也会想尽办法增资,但是小种子商基本就没有希望了。”

  因为种子公司并没有大型的机械等设备,对于固定资产的评估一般依靠仓库、晒场等,“一些大城市寸土寸金,要具备条件不容易。”黄智文说。

  赵刚在一年前调研了种业市场之后,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中国种业调研报告”引起了高度重视。他表示:“用提高注册资金淘汰一些小企业是必要的,但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小企业创新、管理能力都不错,这部分企业是值得保护的。”

  而广东一家具备资质的种子公司负责人则显得很兴奋:“这对种子企业做大做强是个大利好,种子产业的春天就要来了。”

  赵刚预测,很多企业会想方设法增资以获得资质,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联合”,新政实施前,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会大量出现。

  外资新路径

  目前,在中国注册的外资(含合资)种子企业已超过70家,其中有跨国巨头孟山都、杜邦、利马格兰等。东北大豆产业的衰退,被不少人当做外资种业巨头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典型案例。

  事实上,据赵刚调研,国内较高档的蔬菜,比如菜花、西兰花等种子,外资企业已经至少占据了50%。在一些大型的蔬菜基地,比如山东寿光,甚至占据了90%以上。

  对于洋种子在国内蔬菜种子市场呼风唤雨的状况,黄智文用“势头很凶猛”来形容,蚕食还在进行,“他们在各地的科研机构越建越多。”

  主管部门高层也对这种状况颇为担心。新一轮新政也开始涉足相关内容,按照现行政策,在大田作物种子领域,国外种业公司与中国本土公司合资时,最多可以持有49%的股份。

  而业内人士近期透露,未来这一规定可能扩展到受冲击最大的蔬菜种子领域,并可能规定外国种业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必须和国内企业合资。

  虽然未得到有关部门证实,但赵刚认为,从现在洋种子对种子市场的冲击来看,上述业内传言具有较大可信度。

  一些大型种子公司也开始频繁动作,隆平高科在2月10日发布公告称,隆平高科与国际种业巨头法国利马格兰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进军玉米种子市场。

  有专业人士分析,隆平高科此举是为了避免国际种业巨头的冲击。事实上,如果上述政策消息得到证实,是利马格兰抢先一步,为抢占中国市场规避政策风险走的新路子。

  对此,全球种业巨头瑞士先正达集团大中华区事务总监王晓面对本报记者的提问,用了一连串“不知道”,对新政的影响也不予评论。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版权隐私| 模架问答| 会员特权| 网站特色| 会员公约|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公网安备 32058302001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