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际市场 » 正文

重磅!《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出炉,如何指引未来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6-29  来源:贤集网  浏览次数:1240
核心提示:近日,由国家能源局主办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作《蓝皮书》内容解读,并指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发布会上,杜忠明在作《蓝皮书》内容解读时指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可发挥支撑电力保供、
近日,由国家能源局主办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作《蓝皮书》内容解读,并指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

发布会上,杜忠明在作《蓝皮书》内容解读时指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可发挥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保障电网运行安全等重要作用,通过储能的规模化应用,电力系统由传统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融合互动转变,从而实现安全、绿色、高效三个发展目标的统筹协调。

《蓝皮书》指出,要积极推动多时间尺度储能规模化应用、多种类型储能协同运行。重点开展长寿命、低成本及高安全的电化学储能关键核心技术、装备集成优化研究,大力推动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超级电容器、热(冷)储能等技术向大规模、高效率、灵活运行方向发展。

总体架构与重点任务

具体到储能方面 ,《蓝皮书》分别在新型电力系统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四大重要特征中特别提到了储能。

在安全高效方面,多时间尺度储能协同运行,支撑电力系统实现动态平衡。“大 电源、大电网”与“分布式”兼容并举、多种电网形态并存, 共同支撑系统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市场与碳市场、能源市场高度耦合共同促进能源电力体系的高 效运转。

在清洁低碳方面,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同类型机组的灵活发电技术、不同时间尺度与规模的灵活 储能技术、柔性交直流等新型输电技术广泛应用,骨干网架柔 性灵活程度更高,支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系统和外送消纳。同时,随着分布式电源、多元负荷和储能的广泛应用,大量用户侧主体兼具发电和用电双重属性,终端负荷特性由传统的刚性、纯消费型,向柔性、生产与消费兼具型转变,源网荷储灵活互动和需求侧响应能力不断提升,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辅助服务市场、现货市场、容量市场等多类型市场持续完善、 有效衔接融合,体现灵活调节性资源的市场价值。

在智慧融合方面,新型电力系统以数字信息技术为重要驱动,呈现数字、物理和社会系统深度融合特点。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海量异构资源的广泛接入、密集交互和统筹调度,“云大物移智链边”等先进数字信息技术在 电力系统各环节广泛应用,助力电力系统实现高度数字化、智慧化和网络化,支撑源网荷储海量分散对象协同运行和多种市场机制下系统复杂运行状态的精准感知和调节,推动以电力为核心的能源体系实现多种能源的高效转化和利用。



“三步走”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蓝皮书》以2030、2045、2060年三个时间节点提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包括源网荷储四个方面,其中储能领域:

新型电力系统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阶段:

储能多应用场景多技术路线规模化发展,重点满足系统日内平衡调节需求。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以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冷)储能、火电机组抽汽蓄能等日内调节为主的多种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并存。

重点依托系统友好型“新能源 + 储能”电站、基地化新能源配建储能、电网侧独立储能、用户侧储能削峰填谷、共享储能等模式,在源、网、荷各侧开展布局应用,满足系统日内调节需求。

新型电力系统总体形成期 (2030年至2045年)阶段:

规模化长时储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满足日以上平衡调节需求。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满足系统电力供应保障和大规模新能源消纳需求,提高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以机械储能、 热储能、氢能等为代表的 10 小时以上长时储能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实现日以上时间尺度的平衡调节,推动局部系统平衡模式向动态平衡过渡。

新型电力系统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阶段:

储电、储热、储气、储氢等覆盖全周期的多类型储能协同运行,能源系统运行灵活性大幅提升。储电、储热、储气和储氢等多种类储能设施有机结合,基于液氢和液氨的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在容量、成本、效率等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满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调节和存储需求。多种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有机结合、协同运行, 共同解决新能源季节出力不均衡情况下系统长时间尺度平衡调节问题,支撑电力系统实现跨季节的动态平衡,能源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效率大幅提升。

加强储能规模化

在加强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建设章节,《蓝皮书》提到:

积极推动多时间尺度储能规模化应用、多种类型储能协同运行,缓解新能源发电特性与负荷特性不匹配导致的短时、长时平衡调节压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支撑电力系统实现动态平衡。

一是统筹系统需求与资源条件,推动抽水蓄能多元化发展和应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周期长,开发布局应统筹电力系统需求、站点资源条件,在满足本地电力系统需求的同时,统筹考虑省际间、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科学有序开发建设。积极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加快新建项目开工建设,重点布局一批对电力系统安全保障作用强、对新能源规模化发展促进作用大、 经济指标相对优越的抽水蓄能电站。创新抽水蓄能发展模式与场景应用,因地制宜开展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探索推进水电梯级融合改造,统筹新能源资源条件与抽水蓄能建设周期, 持续推动新能源与抽水蓄能一体化发展。

二是结合电力系统实际需求,统筹推进源网荷各侧新型储能多应用场景快速发展。发挥新型储能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等重要作用,积极拓展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布局。重点依托系统友好型“新能源 + 储能” 电站、基地化新能源开发外送等模式合理布局电源侧新型储能。

加速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充分结合系统需求及技术经济性,统筹布局电网侧独立储能及电网功能替代性储能,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积极推动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构建模式,灵活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提升用户供电可靠性及用能质量。推动用户侧智能有序充电,探索智能车网双向互动新模式,有效发挥电动 汽车储能充放电资源的峰谷调节作用。加强源网荷储协调调度, 探索源网荷储安全共治机制,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推动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协同运行,全面提升电力系统 平衡调节能力。建立健全调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储能电力、 电量双调节功能。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研发先进固态储氢材料,着力突破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电氢转换技术装备,开 展大规模氢能制备和综合利用示范应用。推动电化学储能、压缩 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优化新型储能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储电、储热、储气、储冷、储氢优势,实现多种类储 能的有机结合和优化运行,重点解决中远期新能源出力与电力负荷季节性不匹配导致的跨季平衡调节问题,促进电力系统实时平衡机理和平衡手段取得重大突破。

文章来源: 高工锂电网,风光易储,中国财富网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版权隐私| 模架问答| 会员特权| 网站特色| 会员公约|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公网安备 32058302001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