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金海重工)长涂基地5号坞门缓缓开启,随着礼花绽放、汽笛长鸣,该公司首制2艘9400TEU型船在拖轮牵引下携手出坞;同时,出坞仪式上,金海重工还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达成195亿元卖方信贷协议。
首造万箱船获政策性银行融资支持
此次出坞的两艘首制9400TEU集装箱船,为浙江省在建最大集装箱船,该船顺利出坞被视为金海重工和浙江船舶工业向高端船舶建造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据金海重工总工程师张革介绍,金海重工首制集装箱船即达到万箱规模,实现了从“零”到“万”的跨越。该型船总长2999米,型宽482米,型深248米,设计吃水136米,结构吃水145米;设计先进,性能优异,符合最新集装箱船舶绑扎规范CSS Code要求、EEDI指数要求以及压载水管理要求,是一型总装箱量高、冷箱量高、装载灵活、便于维护的绿色环保型船舶,完全满足船东高效经济营运的要求。
金海重工共接获系列万箱船15艘,在建10艘。这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节能环保型万箱船建成后将被租赁给全球最大班轮公司之一瑞士地中海航运公司使用。
航运形势低迷,造船企业受产能过剩困扰,接单数量锐减,此外,中国造船企业面临资金短缺困扰。出坞仪式上,金海重工董事长李维艰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浙江分行行长徐建华代表双方正式签署了195亿卖方信贷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将为金海重工系列万箱船提供195亿融资。
对此,金海重工董事长李维艰表示,在船舶行业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情况下,金海重工一举实现集装箱船从“零”到“万”的突破,并获得国家政策性银行如此大额信贷支持,这不仅对金海发展意义非凡,甚至对整个国内船舶制造业都是一种振奋。
早在8月20日,中国进出口银行就曾与英国凯普航运公司签署45亿船舶出口买方信贷,为金海重工10艘万箱集装箱船建造提供买方融资支持,发挥政策性金融重要作用,帮助金海重工锁定了国际船东高端船型订单,为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船舶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转型智造,万箱船成主力船舶
据金海重工财务总监姜浩介绍,金海重工成立以来,已先后交付各类型船舶70余艘,持续刷新浙江省船舶建造记录。目前手持船舶订单48艘,在建船舶20艘,主要集中在32万吨原油轮、集装箱船、海工平台和特种船等,其中高附加值船型占比90%。
此次两艘首制万箱船顺利出坞,是金海重工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金海重工长涂基地代理总监汪忠全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首制船建造挑战非常大,公司上下都做出了巨大付出,尤其是在天气最炎热的5—7月,中午甲板温度最高达50多度,还存在作业环境复杂、交叉作业多等诸多困难,为紧抓建造周期,生产团队连日加班、优化吊装顺序,充分发挥5号坞两座800吨龙门吊的超强起重能力,对分段实行最大化总组,通过“嵌补式”方法实现了快速搭载,创造了两艘船月搭载分段200余个的生产大高潮,保障了船舶按时出坞。
对于金海重工未来发展战略,金海重工相关人士对《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金海重工此次首制万箱船是浙江省首艘,金海重工的特色产品将主要集中在万箱船和油轮等高附加值船舶上,万箱船也会成为金海重工的主力船舶之一。未来,金海重工将致力于成为中国万箱船制造第一名。汪忠全还指出,海工装备也是金海重工的转型方向之一,产品主要为90米钻井平台建设,但鉴于海工市场目前的发展状况,诸多海工订单还仅是议价式订单。
近年来,金海重工一直坚持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联合专业院校,加强资源互联互通,不断向智能制造领域发展。据介绍,金海重工联合中船第九设计院等单位,按照智能制造、现代工业花园企业模式,对厂区进行重新布局设计;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推动船舶制造自动化、智能科研产品产业化、“机器换人”等多方面合作;上线数字化造船平台,实现生产、设计、物资平台化管理。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紧跟国际步伐外,金海重工还在船舶建造技术上不断向国际对标,先后引进了多名具有几十年经验的韩国资深专家,作为技术带头人,覆盖设计各个专业以及生产计划领域“韩国理念+金海制造”模式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