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以下简称中机企协)在深圳召开中机企协六届五次理事(扩大)会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中机企协名誉理事长孙祖梅、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处长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伯淮等领导及近2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对协会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并围绕“十二五”期间工业转型升级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开局之年成绩卓越
王瑞祥总结说,去年是“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头一年,在遭受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的不利条件下,我国机械工业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13.9%;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为18.57%,仍居各主要行业首位。实现利润1.2万亿元,同比增长21.14%;进出口总额6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2.84%。在统计的120种产品中,85%以上产品产量保持增长,连续五年发电设备保持世界第一,金属加工机床首次成为第一生产大国,汽车产销继续保持了全球第一大国的地位。
孙伯淮对去年的成绩也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他说,一年来,中机企协为机械工业的发展做了很多努力。其中,宣传贯彻《机械工业“十二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的建议》,积极推进管理进步示范工程、开展研究咨询、拓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人力资源研究等工作,抓质量、上水平、创品牌,为提升机械工业企业管理水平,促进行业平稳较快的发展做贡献。
针对2012年的工作,孙伯淮表示,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机械工业的发展仍然充满着困难和挑战。今年协会工作将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及推进机械企业管理两大工作进行。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谈到工业转型升级,王瑞祥说:“现在多项政策都在支持工业转型升级,我国工业已进入以转型升级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然而,目前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企业现阶段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转型升级将成为机械工业应对内外挑战的战略举措。”
王瑞祥分析,当前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从国际环境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采取各种措施重振实体经济,其目的就是要继续控制全球制造业制高点,保持竞争优势,这一战略取向必将深刻影响我国机械工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快速发展。从而对我形成了“前阻后追”的局面。
他还说,今年受国际与国内经济运行不利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出现了订单锐减,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出口障碍增多,利润率下降的情况,国内亏损企业明显增加,甚至有的知名企业也陷入了困境。此外,机械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很突出。高端失守、低端混战、基础发展薄弱等问题仍是困扰行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在高端领域,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数控系统,70%的高端仪器仪表依赖进口。在基础零部件领域,国外自动变速器在国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高达78%,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需要进口,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在低端领域,我国企业仍各自为战,内部恶性竞争不断,效益大量流失。在投资领域,低水平重复建设与产能扩张更加激化了供大于求的矛盾。特别是生产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低下,研发投入不足,国际知名大企业及品牌缺失等症结,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此种种问题迫切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我国机械工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已经刻不容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王瑞祥表示。
转型升级成败的关键在管理
王瑞祥还特别提出,如何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做好强化管理这篇文章,是今后企业需要完成的重要课题。
他表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对企业管理明确提出了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不断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未来五年,企业管理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可以说,企业管理是实现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企业管理的水平决定了行业转型升级的成败。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的整体水平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如机械工业的增加值率仍较低,每吨铸件平均能耗比日本、德国高出一倍多,重型机械行业炼钢单位总能耗较国外先进水平高出25%以上。
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机械行业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寥寥无几。液气密排名前十家企业产值在行业占比仅有20%,而德国力士乐一家公司销售额就达58亿欧元,相当液气密行业全年产值的90%。
王瑞祥表示,就企业而言,这里有技术水平、研发投入与产品质量等差距,但企业管理能力低、水平低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
他说,当前软实力较量日益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点。在强化企业战略管理中,要通过加强企业战略研究与战略转型,切实加强企业投资管理,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产品结构,加强市场营销,创新体制机制、组织架构,使企业及时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准确把握企业的发展走向,适应行业发展趋势。
在强化技术管理中,要通过加强科研投入、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尽快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在强化精益化管理中,要通过加强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提升高端装备制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