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工程机械“三国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19  浏览次数:1139
核心提示:3月12日,增速飞快且饱受现金流紧张质疑的三一重工按捺不住了。总裁向文波公开露面,在北京洲际酒店会见了近二十位记者。这次约见,源于两个月前三一重工发起的一次闪电跨国并购——以26亿元联合中信产业基金成功收购德国混凝土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在此之前,三一几乎从未动用过并购这一“杀伤性武器”。

  3月12日,增速飞快且饱受现金流紧张质疑的三一重工按捺不住了。总裁向文波公开露面,在北京洲际酒店会见了近二十位记者。

  向文波个头不高,微微驼背,其貌不扬,却是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一个厉害角色,说话总是带着湖南人特有的泼辣和直爽。

  这次约见,源于两个月前三一重工发起的一次闪电跨国并购—以26亿元联合中信产业基金成功收购德国混凝土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在此之前,三一几乎从未动用过并购这一“杀伤性武器”。

  对普茨迈斯特虎视眈眈的,还包括以路面机械、装载机见长的徐工集团,以及同在长沙的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这两方2011年集团整体销售额均超过800亿元。其中,中联重科与普茨迈斯特进行了深入谈判,并率先拿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路条”。然而最后时刻三一重工后来居上,迅速达成了与普茨迈斯特的收购。

  三一胜出的同时,向文波从媒体视野中消失了,三一对收购事宜也讳莫如深。向文波此次选择公开面对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三一对普茨迈斯特的收购已经克服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障碍,板上钉钉了。

  “国家发改委非常支持我们收购普茨迈斯特,路条主要起到信息报备的作用,没有说只给一家企业。”向文波告诉记者,此次并购会很快通过国家的审批,欧洲方面的审批也应该问题不大。2011年普茨迈斯特在中国销售额超过5亿元,只占三一重工320亿销售额的约1.5%,在中国基本不构成垄断。

  戏剧性收购的背后,显示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三强争霸”的态势日益深化。三一集团老谋深算、发展迅猛、不按常理出牌可比“曹魏”;中联重科单一产品强劲、技术过硬如同“孙吴”;徐工集团根红苗正,坐镇徐州,酷似“蜀汉”。

  在工程机械领域,2010年中国的市场规模占全球的47%,巨大的市场成就了众多工程机械品牌,“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对手,老迈的欧洲企业大部分都会被淘汰。”中联重科一位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对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来说,最大的变局莫过于中国企业的迅速崛起。

  更大的可能是,三一、徐工和中联重科尽管从技术、规模方面还未达一流境界,但比肩卡特彼勒、小松等著名公司,看起来只是时间问题。

  实力日益贴近,三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白热化,从互派商业间谍,到大举深入对方优势领域,再到在国际上争抢收购对象,硝烟味儿越来越浓。

  不断酝酿、试探、筹谋和直接碰撞的背后,一场大戏已经开演。

  争购“大象”

  在三一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故事中,展现的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三国杀”的胜景。

  普茨迈斯特又称“大象公司”,在国际混凝土工程机械领域声名显赫。自1986年当时世界上最长的62米臂架泵车交付使用以来,普茨迈斯特已在全球混凝土泵销售冠军的宝座上待了二十多年,其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最高时曾达到60%以上,全球市场占有率也长期高达40%左右。

  但中国对手的出现加速了这家公司的老化。2010年,全年实际销售收入减少为5.5亿欧元,净利润只有150万欧元。甚至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还出现过亏损。

  2009年以来,三一重工异军突起,超越普茨迈斯特,成为世界销量最大的混凝土泵车制造商之一。2011年,三一集团的营收已超过800亿元人民币,其86米混凝土长臂架泵车也刷新了世界纪录。

  普茨迈斯特是家族企业,一直没有上市,年届80岁的董事长卡尔·施莱希特缔造了公司的辉煌,但其后代对于这些冷冰冰的机械设备并无兴趣。这时,施莱希特想到了出售普茨迈斯特。随之,他们聘请了摩根士丹利担纲此次交易的中介方。此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获知普茨迈斯特即将出售的消息,迅速展开行动。

  实际上,三一之前很少对外收购,三一董事长梁稳根认为,并购有风险。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三一重工自行在巴西、印度、美国建设了工厂,在德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当地采购制造,减少运输环节,以较低成本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版权隐私| 模架问答| 会员特权| 网站特色| 会员公约|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公网安备 32058302001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