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前沿 » 正文

中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机器人首次“亮相”北极科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17  浏览次数:755
   新华网“雪龙”号7月16日电(记者 崔静)流线式外形,鹅黄色“皮肤”……在“雪龙”号船舱底部,“藏匿”着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的一名神秘“队员”——“北极ARV”。 
 
  “北极ARV”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自主与遥控混合作业模式水下机器人,它将携带多种测量设备,在此次北极科考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活动。 

     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张海生说,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智能型水下机器人首次“亮相”北极科考。 

     “北极ARV”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共同研制开发,是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课题组负责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硕介绍说,“北极ARV”是中国研制出的首个采用自主与遥控混合作业模式的水下监测系统。它不仅可以在研究人员遥控下作业,也可以通过预编程方式自主作业。 

     李硕说,“北极ARV”自带能源,可通过微光缆与水面支持系统相连接。由于采用了“鱼雷体”和“框架体”相结合的流线式外形,它不仅可以发挥“框架体”遥控水下机器人的优势,在海中悬停并进行定点精确观测;也可以发挥“鱼雷体”自主水下机器人的特长,灵活方便地在一定范围水域里进行测量,获取更为全面的实时观测数据。   

  尽管体重达350千克,这一“彪形大汉”却不会在海中沉没。李硕说,由于身穿可产生浮力的木质“外衣”,“北极ARV”可以在北极冰下100米以内的水域悬停,并可进行作业半径达3千米的水下航行。 

    “北极ARV”由航行控制系统、导航系统、推进系统等构成,是一个可以搭载科考所需的冰下声学、光学等测量仪器的水下运动平台。据李硕介绍,“北极ARV”此次将在科考队进入北极冰区后投入工作,以获取冰底形态、海冰厚度及不同深度的海水盐度、温度等水文参数。 

     他表示,由于北极地区海况特殊,同步获取冰下多种观测数据较为困难,专门针对北极海况设计制造的“北极ARV”将把现有的点线式冰下观测手段提升至三维立体模式,从而为海洋科研提供一种全新的协同观测技术手段。(完)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版权隐私| 模架问答| 会员特权| 网站特色| 会员公约|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公网安备 32058302001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