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前沿 » 正文

太湖脱氮脱磷带来27亿元市场机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17  浏览次数:780
    太湖长期受到“富营养化”的困扰。痛定思痛,江苏省政府开始向侵入太湖流域水体的总氮、总磷宣战:到2008年底,沿太湖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通过“双脱提标”改造,全面完成太湖流域16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脱氮脱磷“提标”改造任务,使沿湖的污水处理厂全面达到国家和省一级A标准,再削减排污总量50%。这是近日江苏省政府与沿太湖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5市市政府签订新一轮太湖水污染治理责任状上所确立的目标。
  “双脱提标”带来27亿元市场空间
  沿湖5市169座城镇的污水处理厂要达到国家和省一级A标准,要如期完成“双脱提标”改造,需要投资达27亿元。谁有能力分享这块大蛋糕
  据悉,太湖流域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将要执行的最为严格的排放标准,与原先的排放标准相比,COD 排放标准限值将由原先的60~120毫克/升,提高到50~60毫克/升;氨氮排放标准限值将由原先的15毫克/升,提高到5毫克/升;总磷排放标准限值将由原先的1毫克/升,提高到0.5毫克/升。
  随着江苏省政府与沿湖5市市政府签订新一轮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责任状,标志着沿湖城镇污水处理厂已开始向着国家最新要求的排放标准发起“冲刺”。沿湖16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要如期完成“双脱提标”改造,需要投资达27亿元。
  面对江苏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双脱提标”攻坚战带来的巨大商机,环保市场上的众多企业将以什么样的“绝活”,来应对最严格的排放标准?27亿元的“双脱提标”蛋糕,又将如何瓜分呢?连日来,记者对环保市场进行了专题采访。
  绝活在手才敢揽下印染废水处理
  570余家印染企业急需过硬的污水处理技术支持,几家公司各显其能
  记者在南京、无锡、宜兴、江阴等,采访了7家曾从事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的环保公司老总们,当拿出国家最严格的排放标准时,他们连连摇头:“用常规的处理方法,肯定达不到这个标准,除非你手中有‘绝活’”。
  国家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已向传统城镇污水处理厂技术提出挑战:在去氮脱磷方面没有过硬的技术,27亿元的蛋糕,你就别想吃。
  然而,在记者采访的视线中,也有不少敢于向国家最严格的排放标准挑战并且取得成功的人士。
  苏州工业园区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承担着工业园区日处理20万吨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的重任,这家公司在运营中通过技术不断创新,先后攻克了污泥减量化、污水处理除臭等一系列难关。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这家公司又成功运用了二沉池出水消毒、高密度微孔过滤后加压等一系列新的深化处理新技术,不仅使出水指标全面达到了国家最严格的排放标准,而且还建成了中水利用系统,将中水输送到附近的蓝天热电公司作为循环冷却水使用。目前,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又在进一步扩大中水回用范围,将中水用于工业园区生产补充水和绿地灌溉、卫生冲厕等方面。
  记者获悉,目前在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印染工业废水为主的综合污水处理厂。针对这个特点,最近由江苏省环科院、南京大学和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公司联合成功开发的印染综合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的新型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种技术通过对目前印染废水处理中普遍采用的生化处理工艺进行改进,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功能树脂吸附工艺为核心,将预处理后的生化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实践表明,不仅使中水一举达到了最高达标排放标准限值,而且处理后的中水及时回用到印染企业生产的各项工艺过程中,使废水回用率达到了50%以上,明显降低了印染工业水资源使用量及污染排放量。
  记者采访了这个项目主持人、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爱民教授。据李爱民教授介绍,太湖流域是印染工业废水产生最为集中的区域,在全省960多家重点印染企业中,有570余家位于太湖流域。目前,依托集中处理方式,建成以处理印染废水为主的污水处理厂约占整个污水处理厂的1/3以上。由于印染废水成分复杂多变,COD高,往往含有多种有机染料助剂、油剂、酸碱、纤维杂质及无机盐,其水量大、色度深,且染料结构中硝基和胺基化合物及重金属元素具有较大的生物毒性,一直是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及再利用的难点。针对印染废水“提标”深度处理及回用的难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采用以生物治理为主以物化处理为辅的综合处理技术路线,是符合印染行业实际情况的。
  据了解,在众多针对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物化处理技术中,树脂吸附技术因其吸附容量高、再生容易、可重复使用、抗污染、基本不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其不仅可以对溶解性小分子有较好的吸附能力,脱色效果较好,同时对胶体、疏水性染料、重金属离子、以及对印染废水生化处理时由微生物产生的腐殖酸等分子量相对较大的物质均有较好的吸附作用。此次由3家科研团队研发的新型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是在强化前端生物处理基础上,以印染综合废水中的主要特征污染物为目标,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功能树脂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各项指标完全符合最高排放标准。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这种新研发的复合功能树脂对印染废水中有机物的吸附量提高一倍以上,且抗污染能力大大增强。
  中国五矿无锡环保公司是一家集科研、设计、生产制造为一体的技术密集型环保企业,前不久,这个公司在惠山区前洲镇综合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建设中,致力于去氮脱磷新技术攻关。目前,前洲镇综合污水处理厂共接纳附近30多家印染企业排放的废水,日处理印染废水达2.5万吨。公司针对众多印染企业进水量不均匀、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pH值变化大的特点,研究开发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于一身的组合工艺,采用了“厌氧——兼氧——好氧——物化”处理的工艺,一举攻克了综合印染废水COD、总氮、总磷高的处理难题,使出水各项指标接近或达到了国家最严格的排放标准。目前,这家环保公司对照污水处理厂“提标”之后的新标准,又组织科技人员对原来的工艺方案进行新的优化组合,以进一步提高去氮脱磷能力,迎接国家最严格的排放标准的挑战。
  “双脱”技术决胜生活污水处理市场
  传统工艺“嫁接”新工艺,与生物浮动床技术在生活污水处理市场中各领风骚
  “传统污水处理技术与微生物固定法工艺‘嫁接’,使出水水质力争达到国家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已由追求目标变成了实践的现实,”记者采访河海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宗绪成时,他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
  宗绪成介绍说,随着生物学、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河海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克服了污水处理厂传统工艺的束缚,通过简单的改造,把由他创立发明的本源微生物菌剂(国家专利CN1928072A),巧妙接种到各类污水处理厂的生化曝气池中,使出水均达到了国家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并取得了“3个1/3”的瞩目业绩,即比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提高了1/3,在无需扩容的情况下污水处理量提高了1/3,同时,在处理同等污水量的情况下又可节省电力1/3。
  据悉,目前河海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深圳市光明农场日处理8000吨的污水厂、1.5万吨新兴污水处理厂和江苏泰兴开发区1.5万吨污水处理厂等6个工程“提标升级”改造过程中,巧妙地把传统污水处理技术与微生物固定法工艺“嫁接”之后,经正式投运表明,出水水质中的COD均控制在60mg/L以下,氨氮、色度和总磷等项指标,也接近了新的排放标准。
  江苏嘉庆水务科技发展公司是一家重点承接城镇污水处理厂技术设计和建设的环保公司,在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脱磷“提标”改造攻坚战打响之际,恰逢这家公司两个新建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一个为河南省永城市l万吨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另一个为河南省新密市2.5万吨的金门污水处理厂。
  当看到记者手中的一份国家最严格的排放标准时,江苏嘉庆水务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蔺嘉梅说,他们新建的两个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优于这个标准。接着,蔺嘉梅女士介绍说,在这两个污水处理厂设计中,他们成功运用了“生物浮动床+硅藻精土”新技术,与传统处理技术相比,使出水水质、处理效果,特别是脱氮除磷效果等,都明显优于传统处理工艺。
  据了解,生物浮动床技术是将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有机结合,以提升活性污泥系统中COD、BOD等有机污染物去除率和增加脱氮效果。这种技术可有效提升活性污泥池的容积负荷的2~4倍,并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来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实现有效脱氮。而硅藻精土水处理技术,是将硅藻精土通过表面改性成为硅藻精土水处理剂,针对不同的废水水质,硅藻精土处理系统与其他相配合的处理工艺有机结合,组成一套合理的处理工艺,通过硅藻精土和生物工艺的协同作用,达到高效低耗的综合效果。硅藻精土处理系统具有集絮凝、吸附和过滤为一体的功能,对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去除能力。硅藻精土与生物浮动床协同作用,可降低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硅藻土内部孔隙多,孔隙间串联相通,拥有巨大的比表面和合适的表面负电性,同时它又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多孔生物载体。多种微生物大量富集和挂膜在硅藻土的内外,与硅藻土协同作用,从而形成了类似于生物活性炭同时又优于活性炭的“生物硅藻土”。正因为这一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大大提高了生物活性、延长了与污染物的接触时间,从而更加有效降低了废水中的氨、氮污染物。
  (摘自:中国环境报)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版权隐私| 模架问答| 会员特权| 网站特色| 会员公约|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公网安备 32058302001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