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平均每天有20件专利申请获得批准,平均每天有近千万元研发资金注入,平均每天有价值5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大连的各个港口等待出海走向国际市场……
大连,这座传统的 “工业加工型”城市,在加速奔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悄然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以自主创新为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极——— 数字显示,2006年,大连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30亿元,同比增长31.1%,并已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国家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产业振兴基地”,“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等象征经济发展新活力的名称也与大连画上了等号。
高技术含量取代了高污染;高附加值取代了高投入。大连,在完成经济增长方式漂亮“转身”的同时,留住了美丽海滨的山水碧透、空气清新,更为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为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先导和支撑作用。
战略新思维——— 创新型+新优势
今年春天,当大连市政府对外宣布,要建设中国最大、水平最高、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时,震撼了海内外的IC产业界。
美国《商务周刊》在评价大连市的雄心壮志时说,近些年大连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使这座城市拥有了向更高端产业发展的优势,包括它的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这成为打动许多集成电路世界级企业“芳心”的关键。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连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和优势也不是一朝一夕间就形成的,它发轫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清醒判断和对机遇的把握。
像很多沿海开放城市一样,近年来,随着大连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等约束性问题日趋显现,传统的数量型、投入型、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已无法满足振兴的需要。大连,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艰难选择。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寻找经济增长方式如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思考和实践过程中,大连市领导立足于本地形势,清醒地看到:大连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众多,科技优势明显,将这一优势和产业对接,就可以创造出新的产业优势。同时,传统的工业模式虽有其劣势,但如果插上科技的翅膀,调整结构,就可以成为新的优势产业。
2005年12月,大连市明确提出,大连要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中先行先试,打造中国重要的创新型经济增长极。培育战略性的高新技术产业,构造以科技和人力资源为核心的新型支柱,改变城市质量和产业结构,形成城市发展新优势。2006年4月的科学技术大会上,大连更进一步提出:要举全社会之力,加快通过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在新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大连市上下明确思路,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全面实施了科技人才、知识产权和国际化三大战略。在良好的发展氛围中,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迅猛发展。数字显示:近年来,大连全社会研发经费每年的投入都超过30亿元,并且年均增长额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9%,经济发展新引擎的作用日趋显现。
产业新高度——— 集群化+战略性
“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推进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大连从一开始便确定了高起点,即突出技术和产业优势,选择对经济未来发展具有长久带动作用的重要领域重点突破,“占领”高端产业,走集群化发展之路。
“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上游和下游之分,像电子信息产品,它的上游是集成电路、软件等,下游则是家电用品,处于下游位置,在产业发展上永远将处于被动位置,因此,大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更多瞄准的是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性产业。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核心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配套产业等手段,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更多地形成在全国或在国际市场有影响的拳头产品和特色产业。”大连市科技局一位负责人说。
今日之大连,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与软件、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海洋与生物、光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框架。
在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高端——— 数控系统研发领域,“大连创造”已成为国之肱股。为扶持数控机床产业发展,大连市投入5000余万元设立数控科技专项计划,吸引社会资金4亿多元,攻克了30余项中高档数控核心技术,组建了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与清华、哈工大等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形成以光洋科技、大森数控和大连机床为重点的数控企业集群。大连光洋开发的GTP8000E开放式高档数控系统产品,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替代德国西门子840D高档数控系统的中国品牌,大森数控在国内中低档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成为能与德国西门子、日本法纳克相抗衡的重要民族品牌,大连机床集团自主研制出九轴五联动数控机床,更填补国内空白。
在几年前还几乎是空白的光电子产业领域,如今已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喜人态势,以路明、长城光电等30多个企业为核心,光电子产业初步形成了从外延片、蓝滤光芯片、封装到下游应用产品比较齐全的产业链条,并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示范基地。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展示平台上,大连的光电子产品屡屡击败日本、荷兰等强大对手,开始崭露头角,去年的德国世界杯足球赛,大连路明研制的全彩显示屏已经矗立在世界杯赛场上;明年的奥运会,大连长城公司的LED全彩显示屏也一举中标,将在奥运会上亮相。
大连的620家软件和服务外包公司去年创造了145亿元产值,目前,大连的软件产业在继续扩大国际外包市场的同时,正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转变。嵌入式软件等11个重点突破项目正在加紧实施,华信、海辉等5家本土企业已成为国家科技部重点扶持的软件公司。
同时,在新材料、海洋与生物、农业现代化等高新技术领域,“大连创造”也日益呈现出“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两翼齐飞的胜景。
政府新角色——— “服务员”+“维护员”
在蓬勃发展的大连高新技术产业中,充满活力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光洋、大森、路明、华信、海辉……他们,作为大连数以千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中的佼佼者,如今已担当起大连自主创新的“旗手”。
在某种程度上,判断一个地区创新土壤的肥沃程度,民营资本是否活跃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值。
光洋科技的副总工程师阮叁芽对记者说,“作为一家民营的高科技企业,生存环境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大连,我的体会就是政府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环境非常好,作为企业,我们只要埋头作研究就行了,但要遇到难处,政府又肯定会出面帮我们解决。”
当“服务员”和“维护员”,做好完善科技孵化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工作——— 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程中,大连政府部门的“方向感”极为明确。
杜国同,国内光电子科技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在大连市的邀请下,从吉林大学转投大连理工大学,并于今年成为由大连市政府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大连光电子技术研发中心领导者。该中心以理工大学为技术依托,以促进光电子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为目的,实现了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也使很多曾经被束之高阁的技术理论得以实现产业化运作。杜国同激动地对记者说:“在吉大的时候,我写了300多篇相关领域的论文,但受环境所限,都无法变成产品,但现在不同了,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如今已经有多个项目实现了产业化。”
在大连,为企业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的还远不止这一个平台。近年来,大连市政府投入4000多万元,分别建立了生物与医药产业、光电技术、动漫游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四个公共技术平台,向企业全面开放。另外数控技术公共服务中心以及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也正在搭建当中。
科技孵化器,是大连市推动自主创新的又一大亮点。近年来,大连市采取“官助民办”措施加快科企孵化器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孵化面积达63.8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1920家,毕业企业531家,形成规模生产的企业近200家,一批批企业通过科技孵化逐渐成长为大连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从软交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等服务手段建设,到创新资本、创新合作、创新制度、创新文化等平台建设,再到正着手打造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等创新“高地”建设,如今的大连已搭建起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多年来,大连先后制定了几十个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规范性文件,并相继出台了投资担保、人才引进、研究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同时,这里每年都要梳理政府的文件、政策,对制约创新的条文进行调整或清除,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扫清障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大连,这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美丽城市,舞动起科技之翼,正加速向全面振兴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