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很小的展台上,几款型号相同的机械部件并排而立,只不过彼此的新旧程度不同,最右边的可以明显发现磨损破裂的痕迹,而最左边的则是完好无损。其实,这是卡特彼勒在展示其神奇的“再制造”技术。
神奇的“再制造”技术
对于许多非业内人士,经常会误认为所谓的“再制造”技术只是给翻修加上了一个唬人的“噱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再制造”技术能够将一款接近报废的零部件重新打造成一款“全新”的部件。所谓“全新”是指,无论各项性能、技术指标、甚至是使用寿命,经过“再制造”的产品都与真正的新产品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这是任何普通翻修都无法做到的。
“再制造”要经历一套非常复杂的流程,在最初的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将来回收的问题,对零部件进行一些特殊处理;在回收环节,首先部件在入厂检验之后会被拆解成最小的零件个体,接着进入多轮清洗环节,以洗去油漆、油污和腐蚀;清洗完之后零件会被再次检验,之后送至修复区按同类新件规范进行修复;最后,经检验完全合格的零部件被重新用于组装成一个再制造产品。和普通翻修不同的是,这个焕然一新的产品会生成一个和原来完全不同的产品标识号和产品序列号。
再制造技术的好处显而易见,让原有部件“重生”意味着大大节约了制造成本,使用卡特彼勒的“再制造”技术复原的新品可以比完全生产一款新产品节约70%的原料,60%的能源消耗和50%的制造成本,并且它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还能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
早在30多年前,卡特彼勒就已经开始“再制造”技术的研发工作。10年前,随着环保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普及,卡特彼勒重新审视了自身的“再制造”业务,并将其列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加大力度推广。
2004年短短一年时间里,卡特彼勒就完成了对应该Wealdstone工程公司等三家从事再制造相关业务公司的收购;2006年,卡特彼勒收购了北美最大的铁路设备再制造企业Progress Rail;2007年,凭借对FPP和IFS公司部分资产收购,卡特彼勒成为北美领先的柴油发动机再制造商。
伴随着这些收购,卡特彼勒“再制造”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10年来,“再制造”业务收入增长了4倍。如今,卡特彼勒在全球8个国家拥有19家工厂,4000名员工从事“再制造”业务。仅2010年,卡特彼勒就循环利用1.3亿磅的报废钢材,20万磅纸板以及340万磅木质材料,回收并制造200万件的“再制造”产品。
在许多国人的认知里,让产品自然报废,而后消费者来购买新的产品,这样会带来更高的利润,何苦还要花如此多的心思来搞“再制造”呢?
“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卡特彼勒的价值观是坚持产品的持久和耐用,"再制造"技术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理念才产生的。”利星行机械集团CEO傅耀生说,利星行机械是卡特彼勒在国内最大的分销商。
“再制造”竞争力
当然,“再制造”带来的除了环境效益之外,更造就了卡特彼勒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
从纯技术角度上讲,“再制造”的技术门槛很高,复杂的清洗和修复都需要非常专业的设备,这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另外,零部件的修复就如同一台精密的医学手术,卡特彼勒已经将其中不同缺陷和磨损的修复及加工流程和技术申请了专利。、
卡特彼勒的“再制造”技术也使业内的竞争对手们眼红不已,他们也纷纷推出了类似的产品,但在技术上目前还远远无法与卡特彼勒相比。据了解,一般的再制造企业只能从旧件中利用40%的原材料,而卡特彼勒可以再利用旧件中60%―70%的零件。
在技术之外,“再制造”业务也对整个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也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再制造”业务之所以能够长久推行下去,是因为它的确能够给卡特彼勒带来商业上的正向收益,但是要实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单个部件的再制造等同于定制,并不能实现盈利,只有在足够规模的产品回收量之下,才能真正降低成本。
对于卡特彼勒来说,其产品遍布世界各地,回收起来并非易事,此时,就要依靠强大的分销和物流系统给予坚实的支撑。卡特彼勒向来因其与经销商之间的良好关系而闻名。在“再制造”产业链当中,只有能够带动起分销商,这样的商业模式才有可能继续下去。卡特彼勒依靠独立的分销商建立起回收点和再制造支持中心,把“再制造”零部件的一部分利益让给经销商,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制造”技术依靠的售后服务本身已经成为经销商重要的利润来源。
“"再制造"业务的确也让我们这些合作伙伴得到了好处。” 傅耀生向记者证实。事实上,对于卡特彼勒来说,“再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其巩固与分销商关系的一种坚实纽带。
另外,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卡特彼勒的“再制造”技术,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过硬的产品实际上也是在帮助卡特彼勒提高用户黏性。产品价格高昂一直是卡特彼勒的软肋,“卡特彼勒的产品平均大概能高出同类产品大约30%。”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但是卡特彼勒凭借其优秀的产品性能和耐用性,加上再制造技术为产品带来的生命周期的延长,依旧获得了许多消费者的青睐。“将时间线拉长,虽然短期的投入较大,但是长期来看,使用卡特彼勒产品最终能够帮助用户降低成本。”该业内人士表示。
最后,每年高达200万件“再制造”产品的回收制造也对卡特彼勒的后台管理系统提出了巨大的考验,这些都是隐藏在卡特彼勒“再制造”技术背后看不见的核心竞争力
卡特彼勒公司有一句话“"再制造"是会自我推销的”。在卡特彼勒看来,当客户知道了再制造的好处,看到“再制造”产品带给他们价值,就会很快接受并使用更多的再制造产品。事实也证实了“再制造的”的这种自我推销能力。过去,卡特彼勒80%左右的“再制造”销售是在北美,如今,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60%,越来越多的海外市场开始认可卡特彼勒的再制造技术。
“社会在推动我们发展,我们也在推动社会进步。我们总有机会做得更好,做得更多。”卡特彼勒董事长Doug Oberhelman这样阐述公司的CSR理念。“再制造”技术的产生与卡特彼勒整个公司倡导的“持久、耐用”的理念是紧密结合的,而它所带来的是客户、环境以及公司的一种“三赢”局面。
(来源: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