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前沿 » 正文

我国称重传感器技术现状及主要差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22  浏览次数:475


尽管我国航空、航天工业部门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开始研究应用应变式负荷传感器,但并未向民用发展。就全国而言,负荷传感器的研制与生产起步较晚,60年代只有几个厂家生产普通精度等级的应变式测力传感器。结构单一,只有圆柱、圆环两种结构,基本不进行电路补偿与调整,有的产品甚至用外部平衡箱调整零点。
80年代初,全国有20余个企业用资一亿元人民币,用汇1300万美元,从美、日等国引进应变式负荷传感器制造技术与工艺装备,进行学习、消化、吸收。经过仿制和试生产后,开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推向市场后,取得相当可观的效益。当时人们对此产品的总结是:多品种、小批量、低成本、高收益、投资少、见效快。引起不少行业的个人和企业的关注,纷纷进入此行业,生产厂家从70年代的20多个迅速增加到100多个,年产量与日本相当,达到100多万只。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电子衡器的需求不断增加,极大的促进了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我国称重传感器技术稳步发展,品种和规格迅速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十年。不少厂家都改进或增加工艺装备、检测仪表,购置智能温度补偿装置和灵敏度温度补偿设备,实现了规模化生产。90年代中期称重传感器生产企业增加到160多个,年产量200多万只。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十余个企业开始小批量出口,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尽管称重传感器是国家强制管理的法制计量器具,应当比较难进入此行业,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至一些企业和个人很容易进入,造成市场拥挤,加剧了市场竞争。终于在90年代中期爆发了价格大战,谁的价格低,谁就是大赢家,而且逐年升级越演越烈,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价格大战的恶果是技术进步缓慢,工艺水平下降,质量问题严重,管理监督失控。最初的受害者是广大用户,最终的受害者是企业自己,是整个称重传感器行业。带着这些问题进入21世纪,称重传感器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非但未缩小,反而加大了。近几年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就是例证。
2002年国家监督抽查7省市,16个企业,共48只称重传感器,合格18只,合格率37.5%。30只不合格产品来自10个企业,不合格原因全部是温度性能超差。更为严重的是在16个企业中,只有一个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如果变抽查为全面检查,合格率会更低。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真实的反应了我国称重传感器总体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质量意识差,不依法组织生产;对R60国际建议和国家标准不理解、不执行,错误的把0.02级与C3级等同起来;在利益驱使下改材料、换元件、减工艺,只求勉强合格或人为合格。


联系人:李先生 联系电话:0552-3015631本文来自蚌埠市力业传感器有限公司-安徽称重传感器批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http://bbliye.china.herostart.com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柔性智造,大族协作机器人在汽车产业的多元应用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上新
智能工厂规划的“十八般武艺” 从技术实现到安全运行,工程师版“元宇宙”离我们还有多远?
助力国产车规级芯片品质提升 更精确的汽车检测仪让大规模生产夹具成为可能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版权隐私| 模架问答| 会员特权| 网站特色| 会员公约|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公网安备 32058302001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