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前沿 » 正文

转型之“痒”:中国制造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19  浏览次数:950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于制造业的崛起,而被称为“远东之兽”。这个比喻,显示了中国制造的庞大,也暗示了中国制造的粗糙。强烈的投资冲动,掉队的居民收入,停留在成本领先策略的竞争思维,造就了中国制造业的两大顽疾:大面积的产能过剩和产业空洞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于制造业的崛起,而被称为“远东之兽”。这个比喻,显示了中国制造的庞大,也暗示了中国制造的粗糙。

  强烈的投资冲动,掉队的居民收入,停留在成本领先策略的竞争思维,造就了中国制造业的两大顽疾:大面积的产能过剩和产业空洞化。

  谁发动了产业西移,原始动力是什么?初始者是谁?中国人口红利在逐渐减小,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必然趋势。当“远东之兽”开始受到欧美高端制造业回流、越南印尼等新兴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威胁,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依靠转型升级来破解困局?

 

中国制造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中国制造,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中国制造今天遇到的问题,也是日本制造、韩国制造昨天遇到的问题。比如,到1970年为止,韩国主要出口纺织品,但是今天韩国主要出口汽车、芯片和手机。日本和韩国,都曾成功克服了中国制造业今天所面临的困难。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流血转型”的企业案例比比皆是:家电零售行业,国美、苏宁以置换地产、股票质押举债数十亿打造电商。青岛海尔集团全盘收购新西兰家电巨头斐雪派克Fisher & Paykel,重金布局全球化。

  在纺织消费行业,李宁饱受原材料、人工和库存渠道压力, CEO下课、关闭门店自救。重工设备和机械行业,4万亿投资后遗症尚未散去,三一重工迎来了裁员减速、中国远洋斗争航运周期之旅,而宝钢、鞍钢等钢企,则有选择性收购兼并、缩减钢量,来寻求2万亿经济刺激下的逆向增长……

  中国制造业形势整体不容乐观,“转型”这个老话题从未像今天这样现实而迫切。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国制造历史上曾经的“领袖们”,纺织、造船、重工机械、光伏、零售消费领域都是产业空洞化的重灾区。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史炜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面临一个很大的体制问题。未来中国的制造业要想摆脱停滞不前的状态,就必须消除对资源和市场的强权控制。

  他认为,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特别是中小企业转型情况看,3~ 5 年内,中国制造业和加工工业最具突破力的是机械工业和食品加工工业。

  “这两个产业,一是企业庞大,数量和分布密集,产业等级落后,生产能力与技术供给脱节;二是可选择的投融资渠道没有打开。这两个产业的突破,可以带动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跟进,并对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升级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产业的提高,足以使中国工业出口的主动权显著提高。”

  史炜认为,彻底放弃对国有企业的特殊待遇,鼓励民营企业主动创新和引进技术,是消除机械工业简单地“以数量换市场”的关键。

  当下,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更多的国家,面临转型升级时,没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便是典型代表。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中,仅日本和韩国拥有较大规模,今天的中国,要比日韩,更为庞大。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版权隐私| 模架问答| 会员特权| 网站特色| 会员公约|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公网安备 32058302001128号